根據熱液金礦的一般規律,越是靠近礦體上部,黃鐵礦的單形種類越多,聚形種類也越多。
爆裂法測溫結果表明,黃鐵礦在生長溫度較高或較低時,易形成{100}簡單晶體;而在 227~310℃的中溫區間,易形成各種聚形晶體。事實上,這個溫度區間恰好對應于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由于這時熱液中含的各種元素雜質最多,而黃鐵礦的高指數面網容易吸附各種元素、雜質,從而導致各種聚形晶的大量出現。所以,在多金屬硫化物階段出現大量復雜聚形晶。
從宏觀上分析:
①粗粒的黃鐵礦比細粒的黃鐵礦含金性差;
② 五角十二面體的黃鐵礦比立方體黃鐵礦含金性高;
③在粒度相當的情況下,晶形差的比晶形好的含金性高;
④ 粉末狀、煙灰狀、破碎狀黃鐵礦為含金性最高的黃鐵礦;
⑤淺黃-亮黃色的黃鐵礦含金性相對較低;
⑥構成脈狀的黃鐵礦,其周圍石英含量少時,其含金性就高;
⑦ 單一黃鐵礦化的礦石比多金屬硫化物礦石含金性低,單晶多不含礦。
(2)隨著深度的增加黃鐵礦中粗粒含量下降,細粒含量增加, 微粒含量猛增, 黃鐵礦中金的含量(以微細粒含量為主)及金的成色增加,同時指出金的品位在降低。在選礦方面應引起重視 。隨著深度的增加,在逐漸減小, 同時還可以看出黃鐵礦的中粗粒含量在下降,細粒含量增加,微粒含量在猛增。也就是說,在焦家金礦隨采礦深度的增加黃鐵礦的粒度在逐漸減小。
( 3) 黃鐵礦的晶形特征也為現場肉眼鑒定提供依據,如五角十二面體的黃鐵礦比立方體黃鐵礦含金性高; 在粒度相當的情況下,晶形差的比晶形好的含金性高,等等,這些為地質人員現場指導生產提供了依據。
巖金礦床大多是中低溫礦床。礦物包裹體測溫一般為100-400℃,金成礦溫度主要在200-300℃或更低些。
實驗表明黃鐵礦形成溫度在小于200℃和大于300℃(或350℃)時,常常以立方體單形為主,在 200-300℃之間形成黃鐵礦是五角十二面體和八面體的聚形故 溫度是重要條件之一。
巖金礦床地質事實表明,黃鐵礦是金最常見的共生礦物之一,對尋找金礦有指導意義
的五角十二面體晶形黃鐵礦其形成的物化環境亦是金元素活化遷移的有利環境,金的沉淀常常發生在同一成礦階段的黃鐵礦晶出之后或稍后時候,故五角十二面體黃鐵礦形成條件的實驗結果解釋了巖金礦床主要是中低溫成因的原因。
上一條: 無
下一條: 黃鐵礦礦床
地址: 電話:+86-562-8893088 手機:+8613856211278 電子郵箱:wzj6@vip.sina.com